学院简介

发展历程: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成立于2023年10月,是学校强化“两优两特”办学格局、推动“大康复”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,由原特殊教育学院、康复医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整合组建而成。

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5年的临床医学二系,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肢体残疾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,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。2012年招收视力障碍学生,2018年招收听力障碍学生。自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以来,学校积极推动临床医学、康复医学与心理学融合发展,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同时给予残疾人学生康复治疗、辅具配置、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,陆续开设特殊教育、康复治疗学、听力与言语康复学、应用心理学、康复物理治疗、康复作业治疗、假肢矫形工程等教育类与康复学类专业,探索形成了教育、康复、心理融合一体的教育理念,构建起了“医、理、工、教”融合多学科门类的“大康复”体系,推动了新医科教育模式的创新。目前,残疾人教育与康复医学教育是学校“两优两特”办学格局的重要支撑,学院是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。近40年来,探索形成了“残健融合、教康结合”的残疾人人才培养“滨州医学院模式”,逐步构建了“残疾人人才培养”、“服务残疾人事业人才培养”与“康复医学人才培养”齐头并进的“医教康”协同发展格局。

机构设置:学院下设办公室、教学科研办公室、学生工作办公室(团总支)、研究生工作办公室、学习资源中心、听力与言语康复研究院;设有中医学(视障)教研室、特殊教育教研室、听力康复学教研室、言语康复学教研室、传统康复教研室、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教研室、康复工程教研室、基础心理学教研室、应用心理学教研室等9个教研室。

学科专业:学院现有中医学(针灸推拿)(视障)、口腔医学技术(听障)、特殊教育、听力与言语康复学、康复治疗学、假肢矫形工程、康复物理治疗、康复作业治疗、康复治疗学(中德合作办学)和应用心理学等10个本科专业;其中,特殊教育、听力与言语康复学、康复治疗学、假肢矫形工程、康复物理治疗等6个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专业、省教育厅批准开办的双学位教育专业;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于2022年通过ISPO(国际假肢矫形学会)国际专业认证

学院设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、康复医学与理疗学(学术型和专业型)、康复治疗技术、医学心理学、应用心理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。与奥托博克(中国)工业有限公司合作,依托假肢矫形工程专业,双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,致力于培养辅助器具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、应用型人才。2023年3月,获批工信部“智能康复辅具”方向“专精特新”产业学院建设项目,实现了产教融合发展的新突破。

教师队伍: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现有教职工93人,教授11人,副教授28人;博士38人,在读博士4人;硕士研究生导师71人,外聘教授8人,为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。现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,泰山学者团队1个,共11人,为学院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和高精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
办学条件:学院坐落在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,现有盲文图书馆、三维数字口腔实践教学中心、听觉言语功能评估与康复实训中心、康复治疗虚拟仿真(VR)实训中心、心理学综合实训中心等50余个学习支持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。学院是“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和培训基地”、“国家级盲人医疗规范化实训基地”、“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”和“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”,先后承担了国培计划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,山东省国家助听器验配师、假肢装配工和矫形器装配工职业资格考试,山东省听障视障人员普通话培训测试,山东省国家通用手语推广骨干人员培训班等项目。

科学研究:近五年,学院主持或参与残疾人教育、康复、心理等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课题40余项,省部级项目20余项,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,面上项目2项,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项;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0余项;发表SCI文章30余篇,教学、科研论文300余篇,牵头制定并发布实施残疾人康复团体标准2项——《0~6岁听障儿童居家康复服务指南》《老年听障者居家康复服务指南》;获发明专利7项,实用新型专利9项。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《36年坚守 理念引领 多方协同 残疾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发展》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(高等教育类)特等奖。

对外合作: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,先后主办或承办“新时代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”国际高峰论坛、特殊教育年会等高水平会议、论坛20余次,成立了特殊教育学院理事会和康复医学院理事会。学院积极与美国杜肯大学、德国柏林健康与运动学院、香港中文大学、香港大学、北京301医院、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,在人员交流、联合培养、科研攻关、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。

人才培养:学院积极探索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康复医学教育个性化培养体系,科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,充分体现了“医学教育”“特殊教育”和“康复教育”相结合的特点为不同群体残健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方位支持。截止到目前,已培养了1300余名优秀残疾毕业生,涌现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席思川;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、全国自强模范,亚洲睡眠研究会理事长,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,全国顶尖呼吸睡眠专家韩芳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曾吾德;西湖大学博士生导师、特聘研究员、国家“千人计划”青年人才郑厚锋;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”陈玉娇等一大批优秀人才,为我国医疗卫生、康复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